选择分类

在既有资源下创造成就

iTOC
微信号:iTOC_Learn
简介:本文刊載於 TOC e-Newsletter NO. 133,发刊日期 2012年12月,经由中华高德拉特协会授权转载。转载来源 http://www.toc-cga.org/newsletter/12_1202_SC.htm#sec2


1418873067466249.jpg使用TOC的五聚焦步骤(the five focusing steps)首先关注于前三步,利用这三个步骤的过程,来释放出可能的隐藏产能。就是说,在既有资源下,不增加投资的前提下,得到大幅改善的效果,创造成就。在此选取『问题背后的问题』(作者:John Miller)书中的内容,看看另外的专家如何诠释。


有这么一句常听的说词:创意是跳脱既有的思考框架。作者认为真正的创意应该是『在框架内有一番成就』。

 

他认为每个组织的制度都不完美,资源有限,或许希望能得到更多的工具,更完善的制度,更多人员,及更高的预算,但是花太多时间思考想要拥有的是是,却是造成拖延的结果。举例,经理人要等到『所有适当的人选就位』,才愿意把团队建立起来。个人要等到拿到所有讯息才做决定,或者等到所有问题都有答案,才肯付诸行动。

 

然而,如在现有条件下能够成功,反而更能实现希望增加资源的愿望。例如一家保险公司的智慧标语『我发现,每当我利用现有条件完成事情时,反而获得更多资源。』所以,『要怎样收获、先要怎么栽培』,是千古不变的道理。

 

一味将注意力放在不存在的事物上,只是徒然浪费时间与精力。如果想要改变现况,应该首先在既有框架内成功。因而问题背后的问题是:『在既有资源下,我该如何创造一番成就呢?』

 

创造难免涉及风险,因为担心风险而拖延,错失机会,却说下次再说吧!当有人说:『不想冒险』,真的不冒险就等于安全吗?!有位资深领导人说,最好还是冒点险吧,因为你不动他人在动,你还是被打败,风险更大。换句话说,今日不主动积极,明天保证没有工作,采取行动也许有些风险,但『什么都不做』,才是更大风险!即使行动中蕴藏风险,但『不行动』这个选项,几乎永远不可能成为更加的选择。 


        ²  即使行动导致错误,却也带来学习和成长,不行动则是停滞与萎缩。

    ²  行动的结果是解决。不行动充其量维持现况,活在过去。

    ²  行动需要勇气,不行动往往表示恐惧。

    ²  行动建立信心,不行动助长怀疑。

 

有人说,被告知你等会的人,胜过等着被告知的人。

先仔细思想,决定下一步该做什么后,就付诸行动吧!

 

TOC的交流中,常听到这句话『好答案始于有力的提问』。能够提出有效的问题,便是打开通往正确解决问题之门。然而,能问对问题,问的适时适处并不容易。在此摘录作者提到的烂问题问题背后的问题


工作世界
烂问题问题背后的问题

客户服务:

『运送部什么时候才能准时发货?』

『客户的期待为何这么高?』

『究竟什么时候,营业单位做事才能一次OK?』

『顾客为什么总是不看使用说明?』


『该如何服务客户与市场大众呢?』

营销:

『到什么时候销售人员,才会执行我们的计划?』

营业单位为何不多了解我们的新产品?


『我该如何更了解业务员的辛酸?』

『我该如何多了解顾客的需求?』

销售:

『我们的产品定价为何这么高?』

『到什么时候,我们才有竞争力呢?』

『顾客为何不回电话?』

『文宣部为何没能提供更吸引人的文宣?』

『制造部为何不做好卖的产品?』


『现在我该如何提升效能?』

『我该如何提高顾客的服务质量?』

制造:

『业务员为何不先考虑我们的能力范围,在提出要求呢?』

『他们到什么时候,才学会卖正确规格的产品呢?』


『我该如何更了解营业单位面临的挑战?』

管理:

 『年轻人为何好吃懒做?』

『什么时候才能找到合适的人才?』

『他们为何不主动积极呢?』

『这是谁的错?』

『属下为何老是不准时上班?』


『我应该如何发挥辅导效能?』

『我该如何更了解每位团队成员?』

高阶主管:

『这是谁的失误?』

『究竟要到什么时候,员工才能了解公司的愿景?』

『谁会跟我一样在乎这件事呢?』

『市场什么时候才会转好?』


『我该如何成为更好的领导?』

『我很在意自己如何带领团队?』

『我该如何使事情的沟通更顺畅?』

第一线工作人员:

『我们为什么得忍受这些改变?』『究竟什么时候,才会有人来教导、训练我呢?』

『为何老是不加薪?』

『谁来厘清我们的职责?』

『大老板们什么时候才能行动一致?』

『谁来告诉我们愿景?』


『我该如何增加生产力?』

『我该如何适应变迁的环境?』

『我该如何充实自己?』


亲子世界
烂问题问题背后的问题

父母:

『究竟到什么时候,孩子才会听我的话?』

『我的女儿怎么跟那类型的朋友混在一起呢?』

『我儿子什么时候才愿意敞开心胸和我谈谈?』

『是谁把客厅弄得一团乱?』

『你为什么不多跟姊姊学学?』


『我该如何多了解儿子或女儿的想法?

 『我该如何改进做父母的技巧?』

『我该如何帮助儿子或女儿度过这几年辛苦日子?』

青少年:

『父母究竟什么时候才会弄懂我的想法?』

『他们为何不喜欢我的朋友?』

『老师为何这样刻薄又偏心呢?』

   

『我该如何对爸妈表达更多的敬意与爱意?』

『我该如何做更有效的沟通?』

『我该如何改进读书的习惯?』

配偶:

『他为什么老是翻旧帐?』

『他什么时候才能更欣赏我?』

『你为什么不开始运动?』


『我该如何改善自己的毛病?』

『我该如何想办法助她一臂之力?』

邻居:

『他们为何这样不友善?』


『我该如何当个友善的邻居或朋友?』


你想问烂问题,还是问题背后的问题呢?

选择权操之在我。让我们有明智的选择,因为问的问题,将使对方有不同的感受,而发生不同的响应。


往期回顾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