选择分类

什么是聚焦于限制(What is focusing on constraints)?

iTOC
微信号:iTOC_Learn
简介:本文刊载于TOC eNewsletter 第102期​,2011年9月发刊。经由中华高德拉特协会授权转载。

Frances Su版权所有
本文刊载于TOC eNewsletter 第102期,2011年9月发刊。经由中华高德拉特协会授权转载。

1421805286109175.jpg

经营一个组织,不论是属于营利或非营利的型态,都需要兼顾『花钱』与『赚钱』两方面,并且保持平衡。然而,如果以跷跷板来比喻,如果只是保持平衡,那么就”不好玩!” 设置跷翘板的目的该是为了提供娱乐工具,坐在两端的人一上一下,轮流体会上升与下降的快感。所以,可说使跷翘板保持平衡的意义或价值比上下摇动低。以此推论,『花钱』与『赚钱』的逻辑如以跷翘板的情境来演示,有一边上一边下的上下节奏,两端轮流不断,熟悉后或可加快速度,但是过快可能会摔下来。话说回来,现实人生该更合乎上下的情境,而非平衡状况。有时花费很多,有时赚钱不少。当追求更好时需要更多花费,当投资正确时能赚更多钱。当遭遇突发情况时需要花不少钱,当掌握机会时能赚更多钱。

 

『花钱』与『赚钱』代表两种截然不同的动作,但它们是一体两面的组合。进一步来看『花』与『赚』两个字,一个是『消耗』,另一个是『补充』的意思。如果把『钱』字换成『汽车』,那么一方面是车子使用上的耗损,另一方面是经常清理或定期保养的修补。如果把『钱』字换成『注意力』,首先有个假设是在一段时间内,人能投入的注意力是有限的,那么『花注意力』可视为在一段时间内耗掉注意力的强度,就是时间越久没有休息补充的话,注意力趋于呈现散漫的情况,因此得在一段时间后休息,以重整及补回注意力。

 

写到这里,想到高德拉特博士近年来一直强调的宝贵或稀有资源是『领导人或管理者的注意力』。在可行愿景之策略与战略模版的最顶端,清楚提出『战术部分:于足够大的市场上,在不耗尽公司资源及不冒太高风险之下,建立一项决定性竞争利器,并拥有藉此获利的能力。』对于达成可行愿景而言,关键的『公司资源』就是『管理注意力(management attention)』。当过度消耗管理者的注意力或称为专注力时,经常看到疲惫或感到压力大的经理人,花掉许多力气在于『日常的救火工作』,而无力投入系统的持续改善。而执行可行愿景计划,需要专注于改善核心问题,把握只做迈向可行愿景之事。这是需要领导人及管理者很大的专注力,来坚定地支撑执行力,因为进行真正的改革,并非一朝一夕可成,需要持续努力几年的时间。

 

话说回来,『花或赚钱』是一体两面,需要两者不断的交替发生,并非为了保持钱的平衡,而是创造一种良性的互动或循环,让『钱』能发挥作用,提升生活水平。『钱』可视为一种绩效指标,其实许多人或组织将它视为,一种绩效表现或是考核变量。如果正确看待或运作,确实钱是种显而易见的绩效指标。然而,如果一味追求有更多更多的钱,则可能由于本末倒置,而不愿或未能投入该做之事。简单来说,『钱』代表是否达到目标的数据或是手段,而目标并不是『钱本身』,而是例如『钱』能提升或降低生活水平。接着,如果『钱』这个指针的表现未达目标的话,那么是什么造成这样的低绩效表现呢?在此,将『钱』以TOC的『有效产岀(Throughput)』表示,就是未能达到更高有效产岀的理由是什么?依循TOC的原理来思考,有效产岀的表现是受制于运作系统中最弱的一环,以TOC的语言,称此为constraint,中文有『限制,制约,约束』三种翻译。

 

然而,什么原因造成某个资源或功能成为系统的『最弱一环』呢?这才是需要投入精神与智慧去检讨,并且开发改善方案之处。例如,有个案例是这样的,生产线一发现不良品,就在上面贴个送修的标签,对于生产线的工作就是这样了事吗?另一个案例中出现为数不少的库存,经过调查后发现是不良成品或在制品,摆在维修仓库里等待被修理,但是工厂却相当忽视这些待修品,不修还是有货交给客户。这是什么情况啊?!由于不良品或不良过程的存在,以致于浪费掉最弱一环的产能,有效产岀降低,最后是利润差。因此,如标题所示『什么是聚焦于限制呢?』

 

高德拉特博士于『再思索未来(Rethinking the Future)』书中,提到处于21世纪,『持续进步』这件事越是个关键的议题,因为随处可见竞争日益激烈。而促动如此竞争情势的是不断进步的科技。为何如此?由于不断开发出更好的原料,使的新产品不断推出,而且质量与功能快速进步,同时价格下降或至少保持不变。接着必然的现像是,公司必须提高销售量,为了维持高销售,则需要不断开发新产品,提供质量更好、功能更强、价格更优的产品。如此绵绵不断的转动下,使的市场更加混淆与竞争加强。继续下去,形成一种恶性循环的竞赛。从另一个角度来看,这样的情境促使公司必须处于『持续进步』的过程中,确实有『不进步就是退步』的隐忧,市场竞争会自然淘汰保持不变的公司。

 

高德拉特接着提出,在二十世纪,以『成本世界(cost world)』的概念为管理主轴。他将一个组织比喻为一个链条,包含节节相连的环(link)。像是有采购、工厂、生产、销售、信息等等的功能环节。如要提升整个链条的效能,可如何解释呢?首先,提升的目标及绩效指针是什么呢?例如:公司的经营目标是要『赚钱还是省钱』为首要焦点呢?其实看到不少情况是,大家认同目标是『赚钱』,可是实践的方式却是以『省钱』为首要手段。如此一来,成了『想的与做的不一致』!在此以『赚钱为目标』为思考基础,那么赚钱是什么意思呢?就以获得(高)利润来看,那么如何实现较高的利润呢?大致而言,还是『开源』或是『节流』这两大方向。『节流』解释成减少支出、降低成本等,而『开源』解释成增加销售收益、提高有效产岀。当然,两方面都是需要的条件,想要两者兼顾事实上并不容易。那么管理的注意力该放到哪一边,以利全心齐力积极投入。

 

将首要绩效指标设为『节流』时,会去发掘成本投入之处,就会进到各个部门,链条的每个环去找出可节省成本之处。这可视为衡量整个链条的重量,成本多等同重量重,因而降低成本等同减少重量。这里的假设是,链条的重量来是所有环之重量的总和,当一个环的重要减少,那么整个链条的重量降低。以此类推,最好的情况是每个环都减重,使能快速降低总量。总之,这个思路的假设原理是,『整体最佳情况是局部最佳情况的总和』,即是整个组织的最佳表现来自于每个部门最佳表现的总和。这是种思考的逻辑,也是二十世纪经营管理的主流思维。

 

在聚焦于『成本世界』的管理思维下,持续改进表示遵循柏拉图原理,试图专注于造成百分之八十浪费之百分之二十的问题。对于以『赚钱获得利润』的目标来看,一般以降低成本为手段的成效缓慢,而且可能由于降低成本,而发生后续衍生的不良效果。事实上,持续追求后最终落到无法挽救之境。例如,日本丰田汽车前几年的产品不良事件,就是一个活生生的案例。高博士说过一个案例是这样的,在一九八零年代,一家国际企业三十年来遭遇第一次亏本后,他们启用了新执行长。新执行长上任后,首先计算所有的产品零件的成本,有很多的品项,他要知道每个零件自己加工的成本是多少?如果外购的话,成本是多少?然后,他决定外购比较合算,还有这样可以削减多余产能。他决定大幅进行改革。大家都知道可以随时削减人力,但是设备机器或厂房是难以削减。结果在成本确实计算下,整体费用实际上是增加的情形,这是因为降低变动成本而非固定成本,加上得支付外购费用。

 

三个月后,他要求再次计算,发现还可以做更多的外购,因为现在厂内较少的零件却得分摊更多的成本(原本有许多零件一起分摊),因而又大幅外购。到了第四季,利润表现并未见好,这位执行长决定对最大的投资开刀,就是组装厂。将原本一周五天,一天两个班的工作量,改成一周七天,一天三个班,以大幅提升效率,即是将所有可用产能全开。如此一来,不停的生产,许多的成品堆满了工厂。而不久后,公司的财务报告呈现获利的数字,怎么会这样呢?因为库存吸收了不少分摊费用,还有根据传统的成本会计,是库存为财产而非负债。到了年底,看来公司又赚钱了,执行长得到奖励。接着,在他立即离职后,许多员工被裁员,接他位子的人勉强保住了三分之一的公司。这样的结果源自于下列的假设性思维:

  • 假设产品成本是决定售价的基础。

  • 假设启动一个资源,资源能使用的越多等同于产岀更多的利润。

  • 假设库存是财产。


如果传统的成本会计方式,对于衡量整体的绩效表现会有误判的情况,那么还有其他方式吗?

 

透过降低成本的持续进步方式有其局限,因为最低的成本是零。从另一方面来看,藉由提升有效产岀或是销售额来增加利润的方式,却是有无限的发展空间。回到链条的比喻,只有在链条的两端才能获得所有环节的有效产岀,假如其中一个环断了,那么链条整体的功效失灵。在此,从看待链条的重量改变成强度。什么是决定一个链条的强度呢?答案是最弱的一环。换句话说,如果加强任何一个环的强度,就能改进整个链条的强度吗?不。当领悟到系统的强度受制于其最弱的一环时,其实投入许多环节的改善,并不见得能有效实现整体系统的改善。就是说,整体最佳表现并不等于个别最佳表现的总和。这是二十一世纪必须充分体现之处,聚焦于提升有效产岀。

 

接下来的问题是,如何指出组织里最弱的一环?在『目标』书中,提到的是实体的资源瓶颈,生产在线一台昂贵的机器。但在许多组织里,政策导致某种特定的行为模式。在这样的情境中如何指出最弱一环呢?光是找出不正确的行为模式、无效的政策、或无效的衡量指标是不够,因为太多的问题真是难以一一指出。所以,问题是什么是最基本的弱点,最该加以改善?换句话说,什么是核心问题?一旦指出最弱的一环,下一个问题是以什么取代最弱环节的现况呢?事实上,指出无效的政策为最弱一环并不显而易见,找出取代的方案又何尝容易呢?

 

因此,面对两个问题,第一个问题是:要改变什么?换句话说,什么是不正确的行为模式,这是组织的核心问题?第二个问题是,要改变成什么?然而立即出现另一个问题,因为假如提到改变不正确的行为模式,这会触及到深植于组织中的文化,将是种文化的变革。而此时不希望引出另一个瓶颈,即是拒绝改变或抗拒改变的行为反应。所以,需要找出第三个问题的解答,如何带动改变?

 

高德拉特博士提倡采用系统化、逻辑化的系统思考方式,及TOC的思考程序工具,以有纪律的思考步骤来寻找上述三个问题的解答。而且是没有高度风险或耗尽资源的双赢改善方案。

 

接下来是他对一些提问的回答。

 

TOC思考程序工具中,现况图的用途何在?

 

『现况图』的英文是current reality tree,直接翻译该是当前实际情境树。树形图是TOC特有的因果逻辑表达图形。现况图的主要用途为回答什么是核心问题?现况图包含当前事实中的从不同角度观察,或体会的许多不良现象,或称为问题的表像。藉由因果逻辑关系将这些不良现象,汇整出一幅现况图。还有,在现况图的上面部分,经常可见循环圈,但是下面部分通常没有循环圈。图上收敛出一个最具影响力的核心问题,这个问题通常存在于管理者的直觉中,可是未达清晰可见的程度。所以,在完成现况图的那一刻,确有一种恍然大悟之感。现况图清楚地呈现出不断救火的方式,始终无法触及核心问题。

 

当限制就是市场本身的话,如何解读与思考呢?市场调查有帮助吗?

 

市场调查会收集到市场上的抱怨,这是不良现象,或是病征。市场调查无法指出市场中的限制何在?如果只处理市场抱怨的事情,那么成效十分有限。假如想要显著提升竞争优势的话,就需要专注于指出导致抱怨的核心问题,为此需要建构以市场为范畴的现况图。

 

其实,大多数涉及市场的问题,在做调查前资深管理者都已知道。为了指出市场的核心问题,必须建构现况图,这是必经的分析之路。接着,跟两三个市场相关的人,讨论与检验现况图的逻辑性与实务程度。说明现况图的过程,以因果逻辑的表达方式,易于他们发觉不清晰之处,能针对性的提出疑问。这样的检验过程后,基本上这份现况图是相当可靠的陈述现实情况。至于需要花多少时间找出核心问题,这需要个人的专业经验与能力。所以,现况图最佳的使用者是问题拥有者(或管理者),根据既有的经验与直觉来建构此图。一般而言,一开始建构现况图可能需要花上几天时间,经过几次的熟悉后,只需要几个小时的时间。

 

另外,在找到系统或组织中的第一个瓶颈,并提出改善方案后,还需要再向前推论一步,即是思考当第一个瓶颈改善后,什么会成为第二个瓶颈,以及考虑是否需要同时处理这两个瓶颈,或者可先处理第一个,后续再处理第二个呢?如此方能策划出较长期、防范副作用的完善方案。接下来,规划具体的执行计划,这时主要在于评估什么是达成计划的障碍,例如缺乏什么资源、权限、能力等实际事物。这些工作是为了针对核心问题,建构出特定的改善建议计划。总之,建议书必须说明为何组织应该采用有效产岀管理方式,采用TOC方法能如何从一个小的改变或投资,而得到最大的效果,以及什么是实践此改善计划方案的重要性。

 

当一个管理者指出核心问题后,接着做什么呢?

 

下个步骤是找出突破性的构想,能解决核心问题、克服系统限制方式,能排除不良现象,及产生良好的现象。这里确实需要更多的创新思考,探讨出要改善成什么的解答。为此,可采用TOC思考程序工具中的『疑云图』。这是个简单的思考整理程序,有助于跨越现有的思考框架。在激发出构想后,接着推论出可能发展出来的局面,称为『未来图』,是一幅因果逻辑建构而成的树形图。图中呈现新构想于未来可能带来的效果。一般的情况是当完成现况图后,管理者通常有些情绪纠结,因为一方面他们发现以为是别人造成的问题,却是源于自己的影响。另一方面他们觉得从肩膀上卸下了千金重,因为不需要处理许多各式各样的问题,而只是一或两个根本问题。

 

TOC思考程序能应用到市场营销吗?

 

许多经理人不了解市场营销到底是什么。高德拉特博士经常使用鸭子的比喻,他说市场营销就是用米谷将鸭子引到广场,而销售就是抓到坐在广场的鸭子。如果广场上没有鸭子坐在那里,表示市场营销办事不力。市场营销就是使的市场想要公司的产品,销售就是与特定顾客完成交易。

 

想想产品定价的方式,又是种成本会计的方式。计算出制造产品的成本,含分摊相关的业务费用,然后加上利润比例。结果是制造商想要的售价,是制造者的价值认知。但是如果想要竞争,最好关注到市场的价值认知。在市场的眼中,产品价值不是来自制造商投入的努力与费用,而是顾客认为产品能给予的利益。顾客认定的价值,取决于他的需求。还有由于不同顾客需要不同的东西,不该产品只有一种价格。例如,在同一班飞机上,不同顾客支付不同机票价,同一家旅馆中,不同顾客支付不同房价等。总之,需要分隔出不同的市场区块。还有一种方式根据速度来区隔价格,交期越短者价格越高。所以,这些价格都不是源于产品的成本,而是产品的价值。在于给予顾客他们的需求,以助达成他们的目标。

 

许多人或许忘记了,赚钱的唯一方式不是透过产品,而是透过产品给予顾客的利益。

往期回顾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