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/图整理:中商教育信息咨询 陈敏 Tracy Chen
由中华高德拉特协会(Chinese Goldratt Alliance)主办,广州中商教育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协办的课程:系统决策的指针——TOC有效产出会计课程于2015年1月10日圆满结束。
来自各行业的10多位高管学员参与了这次课程,本次课程的主讲导师为:许家褆 先生,他是《有效产出会计》一书的译者,他自身具有TOC有效产出会计模块应用的丰富经验,也有多年从事TOC项目咨询的行业经验。本次课程,老师透过丰富的游戏模拟环节、动画教学、让在座的学员充分参与其中,让大家明白了成本会计是如何误导我们的?绩效指标是怎么扭曲事实的?传统成本观与TOC有效产出观的思维区别到底在哪里?TOC有效产出能帮助管理者做对决策的重要性体现在哪里。这些问题,都让在座学员的思维打破常规,期待后续逐步摸索出一些有利于企业持续盈利的突破口。
本课程以TOC有效产出会计的管理思维,探讨部门绩效如何与公司财务绩效相互连结,以达到企业现在和未来赚更多钱的目的。课程一开始,老师引出一个组装游戏体验,为大家讲明成本会计的误导以及绩效指标的扭曲这两个问题。游戏背景是这样:有一个组装厂,生产鸟、象这两个产品,产品车间的人员角色有:发料员2个,组装员4个,品管员1个,然后公司决策者需要从各工序的工时计算、算出总工时,最后来做决策。游戏的结果这样的,生产鸟和象这两个产品,用的人数量不变,工序不同,做出来的鸟成品14个,象成品18个,从测量工时后的数据再加上工厂运营成本,再分摊到鸟和象这两个单品里面去,就可以算出鸟和象的单品总成本。(如图)
![]() | ![]() |
![]() | ![]() |
这里让我们先回到现实中,我们是不是一直活在“成本世界观”里面?产品成本之中有工料费,有人工费、有业务相关的元素是不是都统统分摊进入产品成本里面了?我们是不是大部分都在用这样的思维来做决策?最后加上利润空间,就能定出产品的最终售价?起码大部分组织的管理者都是这样想,这样做的,不是吗?“降低成本,提高效益”——这句话在我们日常工作中一定听过不少;90%的老板都希望花最少的钱把事情做好,提高效益。成本会计中的“分摊”概念已在大多数管理者中根深蒂固了,想要改变,容易吗?就算有更加复杂的分摊方法能够提供更好的信息,我们真的需要吗?从成本观世界里面,是没有系统,全局的概念!局部改善≠整体改善。请不要忘记,谁决定了整体组织的绩效?组织的目的是盈利(并且是持续盈利-即赚钱),而不是把精力放到如何省钱上,同意吗?
让我们再来看一个TOC经典例子:P&Q游戏。(如图)
整个游戏需要让各位学员计算:工厂一周最大利润是多少?
如上述游戏背景介绍,我们应该如何做到最佳的产品组合,让组织(公司)赚取最大的利润。在座的学员开始静心地计算着,读者们,往下看之前,你们也不妨先试算一下!
试算结果
其实我们会很本能地去推算,若销售所有的需求量时能得到的利润是多少?
那我们可以看一下,同时制造产品P-100个,Q-50个,会是怎样的情况?(表1)
资源 | 产品P所需时间 | 产品Q所需时间 | 所需作业时间加总 | 所需作业时间/可用时间 |
A | 1500 | 500 | 2000 | 83% |
B | 1500 | 1500 | 3000 | 125% |
C | 1500 | 250 | 1750 | 72.9% |
D | 1500 | 250 | 1750 | 72.9% |
因为游戏背景有一个资料说明:每一个资源一星期工作5天,每天工作8小时,也就是说一周有2400分钟可用时间。
从表1上看,做100个P产品总耗时6000分钟,做50个Q产品总耗时250分钟,而其中资源B在全部做完P和Q产品的话需要3000分钟(超过了2400分钟),这里有一点暗示给出,要做完100个P和50个Q是不可能的!那就先尝试集中所有资源做出50个Q,然后看B有剩余的时间能做多少个P(本能应该都是这样想的吧)
做50个Q的产出:50*(100-20-20)=$3000
对B资源来说,全力做了50个Q还剩下(2400-1500)=900分钟
对B来说,还可以做900/15=60 (还可以做60个P)
60个P的产出:60*(90-20-20-5)=$2700
合计:3000+2700-6000=-$300 【啊!为啥是亏的?看来这样的产品组合不对,让我再算一次】
——有一些学员跟我一样,也是按这样的思路进行第二次计算
那先来做100个P吧
100个P的产出:100*(90-20-20-5)=$4500
资源B做100个P耗时1500分钟,剩下(2400-1500=900分钟)
可以做900/30=30个 Q
30个Q的产出:30*(100-20-20)=$1800
合计:4500+1800-6000=$300【哇!看来这样的组合终于赚钱了】
如果再从成本观的角度来出发,现场有一些学员会产生这样的疑问,我们要看哪个产品更赚钱,现实中我们必须考虑使用许多分摊基准的(比如:耗用直接员工工时,材料损耗金额等,这样的做法的确存在我们大多数的企业中,具体不再展开来阐述)
回到刚才的P&Q游戏,其实已经出现一个帮助我们做决策的关键因素,也就延伸出一个更简单的判断方法:B资源是有限的,也就是我们说的“制约因素-或瓶颈”资源,那这个关键的计算方法就是:瓶颈工序单位时间的产出,简记为T/CU
设想生产90个P,变动成本(20+20+5=45),有效产出应为90-45=45
那么针对B资源生产90个P的单位时间产出:45/15=3个/分钟
同理:生产100个Q,变动成本(20+20-=40),有效产出应为100-40=60
那么针对B资源生产100个Q的单位时间产出:60/30=2个/分钟
决策:瓶颈资源生产P产品的单位时间产出大,所以应该做P才可以获取最大的利润!
这样的游戏模拟,思维是有逻辑的,这个关键决策点,让所有学员为之震撼!
成本觀思維 | 有效產出觀 |
► 將所有成本分攤到產品上 | ► 沒有分攤任何成本,只需要單位產品的有效產出(T),公司的營運費用(OE) |
► 每一種產品個別的所有工時 | ► 每一個產品使用制約資源(簡稱:CCR)的時間 |
► 需要更多的計算…… | ► 不需要很多的計算 |
在后续的课堂中,导师还将自己用心做好的有效产出会计案例动画与在座学员分享,再次让学员们记住了T 、I、OE这三个TOC有效产出的绩效指标,也让大家从中收获了许多TOC有效产出会计的应用实例。
最后导师有几句中肯的总结,让我印象深刻,分享给大家
1.成本世界中,净利润(NP)=有效产出T-营运费用OE
投资回报率ROI=(有效产出T-营运费用OE)/投资I
在净利公式会使我们认为有效产出和营运费用一样重要,在加上OE相对于T来说更接近我们,更具体,那么公司将会有更多直接控制OE的措施,所以大家都把OE看做是最重要的绩效指标,而I在公式中让人感觉只会影响公司的投资回报率,所以,成本世界的优先级是:第一是OE,其次是I,最后才是T。
2.这就意味着企业经理人首先会将精力放在如何降低成本方面,然后增加有效产出,最后才减少投资。
3.有效产出世界中,首先关注的是T,其次是I,最后才是OE
TOC并不是忽略成本,而是促使我们不要把精力放在降低成本上面,而应放在增加有效产出T。
4.产品的成本并不重要,重要的是对某种产品所做的决定对公司盈亏的影响。
5.实行TOC管理最大的挑战不是收集数据,而是人们思维模式的转变。